忘掉量化自我,游戏才是智能穿戴的救星 量化自我的概念
52PK 1月26日消息智能穿戴正面临一段骤冷的艰难时期。在前不久的CES上,智能穿戴已然不是焦点所在,但厂家们仍旧在讨论着几年前就吹捧的概念——量化自我,他们仍在不停的增加着各种量化自我的创意,从体感、心率、体温到脑电波,然而,这些炫目的技术,却难以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难题,让普通人坚持佩戴,没有坚持佩戴,基于那些数据背后美好的前景都是零,谷歌眼镜的黯然暂停,手环应用的了无新意,都给智能穿戴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智能穿戴差的是“当下应用”
可穿戴的热潮已经持续了两三年,这两三年最大的贡献,就是把硬件做进了我们全身上下,从头环、眼镜、手环、手表、腰带、衣服到鞋子,不过应用方面却一直裹足不前。在说服消费者使用的路上,大概有下面内容几种探索:
关注健壮。这也许是智能穿戴最早的着眼点,确实,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健壮,走了几许路,睡觉好不好,喝水够不够,血压高不高,心率急不急,这些貌似是大家所需要的,然而在过了新鲜期之后,很少人再会关心这些几乎墨守成规的数据,事实上,这些量化的数字,似乎也敌不过我们体内那些更加直接的感觉,比如睡的好与否,自己的感觉比数字更靠谱。如果自己已经感觉不舒服了要测量,那么所谓的“智能穿戴”和以前“不智能”的测量设备,又有什么差别?难道就是把显示界面从设备上换到手机上?
关注便利。这是智能穿戴的另一个焦点,从Google Glass到Apple Watch,它的核心概念就是在手机之外,有个更天然的获取信息的媒介,实际上,这确实是非常诱人也应该能得到认同的,不过Google Glass的暂时失利(虽然我非常喜欢)以及各种智能手表的销量尴尬,说明在当前能力下的硬件,带来的不是便利,而是麻烦,无论是电池难题,屏幕展示难题,操控难题,甚至无法脱离手机使用难题,这些都让你难以坚持再享用那一点点的便利了。
关注安全。安全的确是消费者的刚需,最常见的应用就是防丢,儿童防丢,老人防丢,这是目前最难以被替代的应用,也是消费者愿意花钱的应用。然而安全的难题,并不是每天都会出现,甚至几年都不会出现,如果单纯讲安全应用,坚持穿戴的动力会逐步被消磨,这种偶发性的使用场景难以挑起引爆应用的大梁。
在这些核心应用功能暂时没走出困境的情况下,智能硬件厂家们也在不断在给产品增加着吸引人的影响,比如流行,从逼格日益一浪高过一浪的智能硬件产品发布看,各种酷炫外形成了主打噱头,甚至斯华洛维奇的水晶也成了各种硬件的常见配饰,买回去即使功能用不上,就当好看吧。
主打外形虽然没错,但并不是一条正路,让人使用才是硬件的终极目标。智能穿戴关注健壮、关注便利、关注安全这些路线是没有错的,缺的是让人坚持,健壮、安全这些物品太长远,强调积累几年的数据后有很大价格是没有用的,人通常是懒的,难以为一个长远的物品付出。
因此,智能穿戴需要一个让人用在当下的需求。